《冰冷的臭氧》推介与批判
つめたいオゾン|唐辺 葉介
楔子
「从前有三类人,在男人女人之外,还有一种阴阳人。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团,四手四脚两面,器官成对,就像连体儿。后因得罪众神,宙斯将每个人一劈为二,从此人类便终生寻找自己的另一半,全男人截开的只眷恋男人,全女人截开的只眷恋女人,阴阳人截开的则成了如今的异性恋。
如果这样一个人,无论它是少年男子的恋爱者,还是另一种恋爱者,碰巧遇到另一个人恰是他自己的另一半,那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?他们就会马上互相爱慕,互相亲昵,一刻都不肯分离。他们终生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,可是彼此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,却说不出。没有人会相信,只是由于共享爱情的乐趣,就可以使他们这样热烈地相亲相爱,很显然,两人心中都在愿望着一种隐约感觉到而说不出来的另一种东西。……他们每个人都会想,这正是他们许久以来所渴望的事,就是和爱人熔成一片,使两个人合成一个人。
这一切就在人类本来的性格:我们本来是完整的,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。」
——柏拉图《会饮篇》
架构
软科幻
意识具象化:昆虫,蛙人,鱼人(多次暗示)
结尾
HE TE BE?
在主人公们的视角下,我觉得是 HE。
共情但不理解,TE。
无法共情,BE。
故事最终以 Loop 结尾,客观上,这是一个平凡的结尾,也是一种烂户口特有的灰色幽默吧,痛苦与折磨并不会因为人物的意志发生变化,这里不会有奇迹的降临,没有起伏,平静的结束,循环,意味着现实仍将继续。但是,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,把开头和结尾放一起看,能窥见作者的一些现实意蕴。“明明还这么小,已经出落得如此标志了。”
评价
8.0/10.0 这部作品在构思和世界观建构上非常巧妙,意识具象化是文学/影视作品(尤其是动漫/轻小说作品中)最常使用的手法之一,以此展开叙事和立意而成名的作品也不在少数,比如上世纪的 EVA,与此小说同时代的 GC,近年的 ID:INVADED。本质上讲,意识具象化实质是将人物的内心投射到现实,依次建立观众与人物的连结。
批判
- 对严肃科学的讨论为了表现女主的智慧而失真(个人认为此处不如直接套科幻)。
- 叙述生硬,尤其表现在男女主的情感线上(说到底是短了)。
- 在叙述者视角下,(对女主)苦难的描写过于刻意和刻板,以致于观感上效果很差,几乎需要完全代入进去才能体会到女主内心的不断破碎(说到底是烂户口没处理好,确切的说,女主对外在世界的变化是隐晦的,因为如果你完全从女主的视角来看,外在的种种被动刺激与折磨对她而言就是突兀的,到最后女主已经不在乎外部世界了,她的精神已经彻底离家出走了)。(客观上讲拿严肃文学的写法来批判这部作品有点过了,不过我更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我的意思)这里用《微物之神》的一个情节做比较,
隐喻
安娜玛丽综合征:玛丽安娜名字的由来,是由18世纪末法国最常见最流行的两个女名 Marie 和 Anne 组成。这两个名字在法国的农村和工人阶级被广泛使用,她代表着社会中最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妇女。这里我想不出一个更好的词来统络“患者”群体,不过按照作者的意思,这种人与人的偶然联系是普遍潜在的,而作者则是通过虚构这种病,赋予这种内心深处的渴求现实意义。
关于后面大段荣格的理论,个人觉得是很无聊的文字,我就引用艾青的一首诗来阐释吧:
「树
一棵树,一棵树
彼此孤离地兀立着
风与空气
告诉着它们的距离
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
它们的根伸长着
在看不见的深处
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」
本文所有引用的文本都是 Lain__ever 的翻译。
涉及的文学/影视作品:
- 柏拉图《快饮篇》
- 汪曾祺《大淖记事》
- 阿兰达蒂·洛伊《微物之神》
- 丹尼尔·凯斯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》
- 乙一《白井》
感谢一下内容为本文提供了思路或是想法:
特别感谢支持着我的 Ideenaster。
by Emillc
后记
之前看到一句话,“喜欢读濑户口廉也作品的人都是些性格恶劣的家伙吧”,我想是的,要我自己来评价自己,我无疑也会给出相同的结论。